本微塘 > 杂谈 > 正文

​睚眦必报与锱铢必较

2025-07-08 13:17 来源:网络 点击:

睚眦必报与锱铢必较

《战国成语与先秦文化》插图

成语“睚眦必报”形容一个人气量狭小,连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原文描述的是一种即使是瞪眼这样的小怨也要报复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个成语有以下几层含义:

字面意义:睚眦指的是瞪眼怒视,报则是指报复。字面上理解就是即使是因为瞪了一眼这样的小事也要进行报复。

比喻意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心胸狭窄的人,他们不能容忍任何对自己不利的小事,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冒犯或冲突,也要坚持报复到底。

使用场景:在句子中,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

总之,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代文化中,宽宏大量被视为美德,而小心眼和斤斤计较则是被批评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损害了与人的关系。

成语“锱铢必较”形容一个人非常小气,对极小的事物也要斤斤计较。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对一分一厘的钱或者极小的事情都要计较,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金钱或者利益上过于计较细微之处,表现出极端的吝啬或过分注重细节。意味着对哪怕是极小的利益或差异也非常在意,不肯放过,一定要计较清楚。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事上过于小气、吝啬,对小事也斤斤计较,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微的得失。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锱(zī)和铢(zhū),都是古代计量重量的单位,其中锱是一两的六十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此“锱铢”在这里代表着极小的分量。这个成语强调了即使是最小的差异也要斤斤计较的态度。

在结构上,它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金钱或者利益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在商业交易中,如果一方对于每一笔支出都要求精确到最小的单位,就可以说这个人“锱铢必较”。

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提到某人“锱铢必较”,通常暗示这个人对于金钱或得失看得特别重,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因为过分计较小利而损害人际关系或错失更大的机会。同时,这个成语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锱铢必较”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习中非常认真,对细节十分关注,追求精确和完美。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它的近义词包括“分金掰两”“睚眦必报”“一毛不拔”“斤斤计较”和“爱财如命”等,这些成语都描绘了类似的吝啬或过分计较的行为特征。

总的来说,“锱铢必较”强调的是对微小事物的过度在意和计较。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语境以及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确保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提倡宽宏大量,而对于过于计较小事的人持批评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金钱和人际关系时要有适度的宽容,避免因为过度计较小事而影响到大局或损害与人的关系。

睚眦必报和锱铢必较这两个成语都形容人小心眼,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相同点: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人过于计较细微之处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对待恩怨还是金钱,这两个成语都暗示了一种气量狭小、不能宽容大度的心态。

不同点:

1. 针对方面:睚眦必报主要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对于别人对自己不利的微小行为都要进行报复,反映出一种记仇和以牙还牙的心理。而锱铢必较则侧重于指在金钱或者物质利益方面的小气和斤斤计较,即使是极小的利益也不愿意放弃。

2. 语出之源:睚眦必报出自《范雎蔡泽列传》,原文描述的是即使像瞪眼睛这样的小怨也要报复的态度。锱铢必较则来源于《荀子·富国》,用以比喻那些非常小气,连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的人。

总的来说,这两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计较小事的人。虽然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应用情境上有所区分,睚眦必报更多用于形容人际的小怨小忿,而锱铢必较则偏重于经济利益上的吝啬。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