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塘 > 杂谈 > 正文

​周雨彤的“发疯戏”让全网破防:崩溃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吗

2025-08-05 20:42 来源:网络 点击:

周雨彤的“发疯戏”让全网破防:崩溃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吗

一场“发疯戏”,炸出千万打工人的眼泪

2025年2月27日,演员周雨彤在热播剧《180天重启计划》群访中回应了一场引爆全网的“辞职发疯戏”。剧中,她饰演的职场妈妈吴俪梅因不堪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的双重挤压,面对邻居到公司的闹事,在工作车间摔工牌、嘶吼“不上了!不上了!”“受不了”,短短三分钟的片段被网友称为“打工人嘴替”,全网播放量破亿,抖音话题#职场发疯模仿赛讨论量高达8.3亿次。

这场戏的“出圈”绝非偶然。剧中,吴俪梅长期遭受上司PUA、同事甩锅、无意义加班,甚至因女儿被威胁“闹到学校”而彻底崩溃。周雨彤坦言,拍摄时并不觉得“爽快”,反而因沉浸角色而“头痛欲裂”,嘶吼到破音、膝盖颤抖的细节让观众直呼“这就是我”。导演更是当场落泪,称这场戏“撕开了职场体面的假面”。

数据背后是赤裸的现实:全国企业员工年离职率突破22%,76%的90后存在情绪衰竭症状。网友们在评论区疯狂刷屏:“周雨彤在我工位装了摄像头”“演透了我上班的每一天”。这场戏的爆火,早已超越娱乐话题,成为一场职场情绪的集体释放。

当“发疯”成了救命稻草,职场人还能体面多久?

这场戏的共鸣背后,藏着三个扎心真相:

1. 职场人的崩溃,从来不是一场表演

吴俪梅的“发疯”被网友奉为“辞职模板”,但周雨彤说:“如果能体面,谁愿意发疯?” 这句话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软肋。现实中,多少人一边在会议上微笑点头,一边在厕所隔间无声流泪?职场PUA、性别歧视、零储蓄焦虑……这些“系统性压迫”像慢性毒药,让人逐渐丧失喊痛的勇气。

2. “发疯”不是懦弱,而是清醒的反抗

有人批评这场戏“夸张”,但更多人反驳:“现实比剧情更疯!” 当“体面”成了枷锁,“发疯”反而成了自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周雨彤说的:“崩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崩溃。” 剧中吴俪梅摔工牌的瞬间,何尝不是千万打工人在心里演练过无数次的“精神起义”?

3. 情绪劳动,正在榨干这届年轻人

《2023中国职场压力报告》显示,90后平均每天花费2.6小时“假装情绪稳定”。我们习惯了用“我没事”掩盖焦虑,用“挺好的”粉饰绝望。周雨彤的表演之所以震撼,正是因为它撕开了这种“情绪假面”,让压抑的愤怒有了出口——哪怕只是对着屏幕喊一句“啊啊啊啊啊!”

比“发疯”更重要的,是允许自己“不体面”

吴俪梅的“发疯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职场的荒诞:我们歌颂“情绪稳定”,却对制造压力的源头视而不见;我们要求“专业体面”,却把真实的人性逼成“高压锅”。

这场戏的价值,不在于教人辞职,而在于传递一个信号:承认崩溃,才是真正的重启。正如周雨彤建议的:“在家试试演一场发疯戏,疏肝解郁。” 职场不需要永远完美的“工具人”,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