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塘 > 杂谈 > 正文

​原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先生简介

2025-08-08 10:00 来源:网络 点击:

原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先生简介

1958年3月,毛主席在与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同志谈话时,首次提出茅台酒“要搞到一万吨”(要知道当时茅台酒的产能不过600吨)让老百姓都能喝上好酱酒的宏伟设想。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时,由周总理提出,副总理方毅亲自组织国家轻工业部、国家科委、中科院、茅台酒厂技术专家组共同实施“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设想,在众多“风水宝地”中选择了地形、温度、湿度均与茅台相似且距离更近的遵义市,试验之初为了保证试验成果,其中专家团队组可谓是顶配中的顶配。曾参与茅台易地试验酒体勾调的国家级勾调师、酿造工程师冯小宁回忆:为保证试验的效果,酿酒使用的高粱、曲药、设施设备、泥土石头、水等等都是从茅台拉过去的,甚至还在生产车间的墙壁上撒了一些茅台镇的灰尘……

经过漫长的10年时间、9个周期、63个轮次、3000多次的分析试验,终于在1985年10月迎来了检验成果的那一刻,最终,鉴定委员会评酒小组得出“色清,微黄透明,酱突出,幽雅,酒体较醇厚,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卫较长,略带苦涩,空杯留香雅致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的评语。虽然相似但不是茅台酒,因此时任茅台酒厂首位总工程师的季克良先生提出:离开了茅台镇便生产不了茅台酒!

在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史上,季克良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名字。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用60年的坚守与创新,为中国白酒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9年春天,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农家。凭借着勤奋好学的精神,他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1964年大学毕业后,命运的指引让他来到了贵州茅台酒厂。

初到茅台时,季克良从最基层工作做起,潜心研究酿酒工艺。1965年,他发表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兑酒的》,首次系统阐述了茅台酒体的香型特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凭借着专业素养与务实作风,季克良逐步走上管理岗位。1975年任生产科副科长,1981年升任副厂长,两年后又被提拔为厂长。然而,1985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主动请辞厂长职务,转任总工程师,成为茅台历史上首位总工程师,展现了一位技术专家对专业的执着。

在他的带领下,茅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季克良当选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董事会董事长。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季克良的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优秀非遗传承人等重要荣誉,并入选"中国品牌70年70人"榜单。2018年,他被授予"中国酒业功勋奖";2021年,又被评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事业杰出贡献人物。

即便在2015年正式退休后,季克良仍心系茅台发展。2022年3月,他被返聘为技术导师,继续为茅台的技术创新贡献智慧。截至2023年8月,他仍在这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泰斗,季克良的成长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技术人才成长的缩影。他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为中国白酒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树立了典范,也为中国工业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