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塘 > 杂谈 > 正文

​舟山记忆丨想讲给你听 登步岛上种棉花的那些事儿

2025-07-04 21:49 来源:网络 点击:

舟山记忆丨想讲给你听 登步岛上种棉花的那些事儿

资料图

看到这张老照片,不禁想起当年笔者在登步岛上当农民种棉花的那些事儿。

小岛半农半渔。务农的,主要种植水稻、麦子、番薯、棉花等农作物。棉花地一般都在岛上用海塘围起来的大块平地上,这些土地以前是海涂,比较咸碱,只适合棉花、倭豆等生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朱家尖曙光农场有大批棉花地,六横、桃花、登步等海岛也有不少棉地。棉花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生产队的主要收入,也就是卖棉花的钱。

每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之际,已深翻过几遍的土地上,要播种棉花了。

首先,棉花种子哪儿来?棉花种子是从头一年到棉花加工厂去卖棉花时买回来的,它是已经被剥掉了棉绒,如玉米粒一般大小的毛绒绒的棉籽。下种前,先要拌一些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增强种子营养,然后在土地上划出一道道浅沟,把棉籽均匀撒上,再盖上细土。一个星期左右,小苗就歪歪地探出了“脑袋”。几天之后,为了不让棉花苗太过拥挤,要经过好几次间苗,就是把多余的苗拔去。到小苗长到20公分左右,就要确定苗间距,一般每两株棉花苗以30公分间距最好。

网络配图

随着气温升高,棉花地里杂草疯长,种棉人就要和野草作无休止的斗争了。那时没有除草剂,棉花秧苗还小,野草生命力顽强,锄棉不能用锄头,只能用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把野草拔去。待到棉花苗长高了,就可以站着锄草,但也需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会把苗当杂草锄掉。接下去还有灌溉、治虫、施肥等活。

由于除草、施肥都在盛夏的大太阳底下进行,闷热难挡,十分辛苦,笔者为抵御酷热,别出心裁地在草帽下披一条浸透了河水的毛巾。虽然,只一会儿水份被蒸发又得去浇水,但毕竟凉快多了。由于天热又不懂防护,加上农药刺激,在棉花喷雾治虫时,常有人中暑或中毒。

棉苗长到四五十公分高时,就开花了,花儿凋谢后就慢慢结出棉铃,其形状和大小,犹如罂粟花果实。这时,防治棉铃虫是关键,如果在花落结铃间,让棉铃虫钻了进去,这支棉铃就残了,农民叫“僵果”,再也吐不出棉花。

网络配图

棉花真正开花吐棉是在8月末,摘棉花俗称“拾花”,这是妇女们干的活,男人嘛,只是在暴雨来临前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偶尔为之。因为摘棉花是件苦累活,更是精细手艺活。棉花开在棉株不同位置,摘花时而弯腰弓背,时而曲膝低头,手指要灵活,动作要麻利。

那时,为鼓励劳动积极性,生产队也有以产量计算工分,一个“拾花”好手,产量可比一般人高出近一倍,而且拾过的棉花地干净,一点不浪费收成。

摘来的棉花,一般挑到晒场,趁天气晴好先晾晒一番,然后放进仓库,等到下雨天不能外出干农活时,全队男女劳力集中在仓库,挑出杂质,并将优劣棉花分开来,这一步俗称“拣花”。

在烈日下晒了又晒的棉花,终于可以装进大麻袋去卖掉了。当时生产队里有条涨网船,几个会下海弄船的人,农闲时去近海涨网钓鱼,改善社员生活,但船的主要任务还是把棉花、番薯运出去卖掉。棉花销售点设在桃花盐厂棉花加工厂。到沈家门卖番薯,到桃花卖棉花,社员们是轮着去的,一年轮不到几次。

笔者生平第一次进棉花加工厂,看到那么大的厂房,山一样高的棉堆,机器隆隆,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兴奋异常。当时还亲眼看到,棉花被剥去棉绒,取出棉籽,棉绒打成很硬的棉包,运到纺织厂纺纱织布,棉籽一小部分留作种子,大部分榨油,这种油叫棉籽油,质量虽不好,倒在锅里一热就冒青烟,且有浓浓棉籽味,但在缺菜少油的年代,也是被当作珍品的!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