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塘 > 杂谈 > 正文

​江西景德镇非遗展示|传统技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

2025-08-26 19:49 来源:网络 点击:

江西景德镇非遗展示|传统技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其中总结说明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

传统青花瓷使用的绘画青料是天然钴矿料。矿料采取后需进行煅烧,然后拣选。瓷工们凭经验分出哪些用于绘画细瓷,哪些用于粗瓷,哪些弃之不用。拣选出的青料要用擂钵充分碾磨至细,然后调制成不同的颜料。青花颜料分为勾线料和分水料。

青花绘画装饰的传统技艺有画面设计、过稿、勾线、分水等。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的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的曲面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所谓过稿,就是将画面设计转移到棉纸或毛边纸上的操作,便于重复绘制。勾线,就是用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装饰纹样的形象。画工要有运笔的技艺,线条流畅连贯,粗线厚薄一致。渲染填色的分水需要更高的技艺。首先要掌握料性,青花分水料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五色。还要掌握不同的技法,有平涂分水法、深浅分水法、接色法、罩色法和拓色法等。分水操作时的运笔技艺很重要,要根据坯体的厚薄,分水笔含料水的多少来掌握运笔的力度和快慢,操作时要运笔自如,一气呵成。

瓷胎绘画装饰后要施釉,传统青花瓷使用的釉浆属景德镇特有的石灰釉,传统施釉方法主要是蘸釉和吹釉。制釉和施釉的工艺技术是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渊源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朱裕平在《元代青花瓷》一书中将青花瓷的特点描述为“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

根据古人的记载和出土古瓷片推测,景德镇青花瓷“至少在元至正年间已相当成熟”。朱裕平指出,“青花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在扬州出土过充郁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他标本,这是当年专供出口的贸易瓷。在广东浙江和江西,曾发现过一些两宋时代的青花瓷。这些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非常稚拙,带有初创的不成熟性,属原始青花瓷”,直到元朝建立,“因战乱造成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迁移,使唐宋时期各地积累下来的制瓷经验得以交流和升华。北方磁州窑成熟的彩绘方法和南方景德镇优异的胎釉工艺相结合,为青花瓷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前提。当元代因外贸的扩大而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是,用钴料绘画的青花瓷便在景德镇奇迹般地出现了”。蓝浦也在《景德镇陶录》中指出,“镇瓷在唐宋不闻有彩器,元明以来多青花”。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成化、弘治时青花瓷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正德时青花瓷胎骨厚重,青花浓中带灰。嘉靖青花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万历中期以后的青花瓷蓝中微微泛灰的色调,有沉静的风格。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民窑器为代表。康熙青花呈宝石蓝的色泽,极为鲜艳,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层次分明,画工们成熟地运用更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不同深线层次的色调,所以康熙青花瓷有“青花五彩”之誉。由此可见,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成就和价值,堪称中国无数的传统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主要内容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其中总结说明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传统青花瓷使用的绘画青料是天然钴矿料。矿料采取后需进行煅烧,然后拣选。拣选出的青料要用擂钵充分碾磨至细,然后调制成不同的颜料。青花颜料分为勾线料和分水料。青花绘画装饰的传统技艺有画面设计、过稿、勾线、分水等。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的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的曲面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瓷胎绘画装饰后要施釉,传统青花瓷使用的釉浆属景德镇特有的石灰釉,传统施釉方法主要是蘸釉和吹釉。制釉和施釉的工艺技术是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创制的。其技艺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而且这种创造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青花瓷制作,前提是必须有绘制青花的氧化钴颜料。元代,景德镇瓷工掌握了西亚进口青料的使用技艺。在进口青料不足甚至中断供应的情况下,瓷工们在明成化年间又掌握了产于江西乐平的陂塘青的使用。以后历代使用过的青料还有进口的回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的石子青,产于浙江韶兴、金华的浙青,产于云南宣威等地的珠明料。创造性地运用以上青料,景德镇瓷工制作出了具有不同呈色风格的青花瓷,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工艺流程

1、青料加工

(1)淘洗:以适量钴土矿为一批置于篾箕中,一起放入盛清水的木盆中。将木盆放在长凳上,洗料者则坐于凳之一端,双手不停地将半浸于水中之钴矿料块向上捞起,用力向下搓洗。然后将篾箕移出木盆,将污水倒出木盆。再将篾箕中之料移入木盆重新加水搓洗。经七、八次至不见混浊为止。

(2)煅烧:将洗净料装入匣钵中,满料后面上盖黄草纸一张,并以黄泥封没。装入窑中烟囱下。深20厘米坑内,再以掘出之土覆盖其上,将土压平。烧好后将匣钵取出。估计煅烧温度在1000~1100℃之间。

(3)拣选:将煅烧好的料以筛孔为1毫米和0.7毫米筛过筛。遗留在筛上的料逐粒拣选,以色泽润、比重大、有花和发金属声者为上等料;以色暗淡、比重轻、花少音哑者为次等料。

(4)乳碾:将上等料粗、细两种各半舂碎碾细即成上等青花色料。色料用瓷乳钵碾磨,愈细愈好,一般碾一个月方使用。

2、绘画装饰

(1)画面设计:画面设计可在纸上或坯体上进行,但须与制品器型、规格、装饰部位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在纸上设计的纹样必须适应各种器物的造型曲面,最后仍须将纹样画到坯体上,再用淡墨勾出确切的纹样轮廓。

(2)过稿:所谓过稿,是将定稿后的画面设计转移到拷贝纸(通常用棉纸或毛边纸)上的操作,凡需两次以上重复绘制的图案都要进行过稿。 过稿的方法是在定稿后的坯体上,用浓黄篾灰(即黄篾竹经火烧后的墨色灰)按纹样勾出纹样轮廓。将毛边纸或棉纸覆于其上,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使纹样清楚地翻印到拷贝纸上。再用浓黄篾灰把翻印到拷贝 纸上的纹样重描一次即可。重复绘制时,将拷贝纸贴于另一坯体的待装饰部位,用手指在纸背上轻轻磨擦,把纹样又清晰地翻印到坯体上。一张拷贝纸上的纹样可以反复翻印到几个坯体上,使同一画面的复制非常方便。

(3)勾线:所谓勾线,即用釉下颜料在坯体上勾勒装饰纹样的形象,一般以线条勾勒为多。其另一作用是利用胶油料的性能,在分水时堵住颜料色水流逸,使之不致扩散到纹样线条之外。勾线运笔须保持缓快均匀,厚薄相等,避免线条粗细不一,忽断忽续,并避免料迹堆积。如积料过厚,烧成后容易出现料刺缺陷。故当发现积过厚,则需用小刀将其修平。描绘细致纹样时,应先在其范围内涂一笔清水,以减缓坯体吸水,利于运笔流畅。 在调制勾线料时,需掺入少量乳香油、甘油或胶水。其作用有二:一是减缓坯体对料水的吸收,使画线时易于掌握,使画出的线条流畅;二是增加料色对坯体的固结力,分水时不易冲掉。

(4)分水:分水,即为渲染填色。其操作技法有平涂分水法、深浅分水法、接色法、罩色法和拓色法诸种。按装饰要求分别用之。

平涂分水法是用分水笔(亦可用普通羊毫笔)蘸取料水,然后在画面上一次分成,色彩无深浅浓淡之别。

深浅分水法可使料色分出深浅浓淡,其法有二:一是一次分成法,即从浅处落笔,于提笔收水处多留一些料水,以自然形成深浅效果;二是洗色分水法,即蘸饱浓料水后,将笔尖在清水中蘸一下,使笔尖水色冲淡,然后从浅而深一笔一笔加染。洗色时可随时蘸水,以调整笔尖上的颜色,一次一次加染。

接色法系根据画面要求,用两种颜色分水,并使之自然结合而不显生硬。一般先分面积较小的颜色,后分面积较大的颜色。此法多用于花卉装饰。

罩色法分水可使画面花纹表现出多种复杂的色彩。先分一种颜色,再于某一部分另罩它色,使画面烧成后显出丰富的色彩。运用此法分水,必须考虑艺术效果并掌握叠色的变化。

拓色法分水系用较浓的料水按初稿轮廓一笔一笔拓上。

分水是青花装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装饰步骤。青花分水料分为五色,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由于分水料在浓度上的变化,使这种蓝色调的装饰享有“色分五彩”之誉。青花分水料的深浅浓淡变化,主要在于其含水量的多寡(通常为80~96%)。青花分水料的调制系将研磨极细的青花料加水调匀,然后冲入大量开水,以汤匙搅动至泡沫泛起即成熟料。候其沉淀澄清后,移去上部清液,取沉淀之熟料加稀释剂--茶汁调配成不同浓淡的分水料,分别放置备用。分水时应经常搅动,防止色料沉淀,以免烧后呈色不一致。

青花分水方法在步骤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勾轮廓后分水,一种是先分水然后勾勒轮廓。前者有一定的分水范围,适宜表现工整细致的装饰纹样,而后者则不受轮廓限制,画面活泼,线条清爽,适于写意画装饰。 进行分水操作时,先将分水笔放入料水中蘸料提出,待笔上料水下流成滴状后,将笔填成肚大头尖形状即可执笔分水。分水时要求运笔轻捷,自左而右,将料水顺流势引至所需地方,然后用侧笔将积水吸尽。整个分水操作要求运笔自如,一气呵成,切忌中途停滞,更不宜重复添补,否则会造成水迹不匀,料色聚积,层次不清。分水时,还应考虑坯体厚度和松紧程度,在手法上略有区别。厚坯和紧坯(圆器)吸水性较强,分水速度宜稍缓;而薄坯或松坯(琢器)吸水性较弱,速度宜略快。此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分水笔含水多寡与分水速度的关系。分水笔含水多,则运笔宜稍快;含水少则宜略缓。但分水笔含水不宜太少,以免因笔锋碰触坯泥掺入料水而影响青花呈色。

3、坯胎施釉

青花坯胎绘画后要进行施釉。圆器制品的施釉,多采用适应圆器造型特点的荡釉与蘸釉两种方法,它具有速度快、吸釉均匀的特点,且操作比较方便。圆器内壁施釉一般多取荡釉法,一手持坯,一手舀釉倒入坯内,持坯之手运用腕力翻覆,同时握坯左右转动,将多余的釉浆甩入盆内。操作时要注意舀入坯内的釉浆要适量,釉多则不易操作,且釉层容易增厚,釉少则易出现流荡不满或釉层偏薄的现象。此外,舀釉应一次性完成,切忌中途加补,以免造成釉层厚度不均。 圆器外部施釉多用蘸釉方法。操作时一手持一根下端弯曲的木棍或笔棍托住器底的坯柄,一手扶住器物内心,浸入釉盆内,使坯体的口沿与釉盆内的釉浆液面平齐,但需注意不能让釉浆流入坯内,然后取出坯体,待多余的釉料滴完。

琢器制品因器型较为复杂,故施釉亦相对复杂。以瓶类为例,荡釉操作时,先用笔扫去内部粉屑,左手持坯,右手执釉勺取定量釉注入瓶内,然后托住瓶颈,双手同时快捷而轻巧地持瓶旋转倒置,釉浆随口沿均匀散开流出,恰到好处。如技术不熟练,尤其大件花瓶,则瓶口或内部很难施散满釉。 琢器外壁施釉亦采用蘸釉方法,先在坯体有棱角处补上一笔水,再以适当底径和口径的渣饼包以细薄布,分别托放在坯体两端。左手持一下端弯曲的竹棍或木棍托住底托,右手按住瓶口渣饼盖,双手托坯放入釉盆,使坯体口沿与釉浆液面齐平而不使釉浆流入坯内,稍浸后即取出坯体,双手托坯轻微转动,使釉浆流清才算完成。

热门排行